河蟹养殖技术
(一)扣蟹培育
为了提高幼蟹的成活痃,增加经济效益,首先要培育扣蟹。为了把当年的大眼幼体达到商品蟹,目前大多采用塑料大棚暂养技术。选择水质良好,水源充足;注、排水方便,不漏水、不渗水、淤泥少的池塘,面积不宜太大,水深不超过1.2米,池形东西向为好,阳光充足,大棚建设可参照农业蔬菜大棚建设方法。
在放蟹苗前15—20天,每亩用75公斤生石灰泼洒消毒,待药性消失后,用80目的滤网进水,培育基础饵料,移植水草(必须严格消毒),并设立必要的防逃设施。蟹苗入池时可适当浅些。有利于提高水温和水中藻类、水草的生长。每天投喂饵料2—3次,投喂豆浆、鱼、虾糜等,投喂进应多投在周边浅地区,投饵料按体重的4%计算,并随时注意天气、水制裁、个体生长,争饵生物的多寡而定。随着幼蟹的生长也应增加一些植物性饵料,如:浮萍等优质水草,在日常管理中注意水质调节,要掌握水质肥而爽,换水时要勤换少换,不要引起水温和水位的剧烈变化。经过2个月左右的培育可达到扣蟹。
(二)成蟹养殖
成蟹喜欢水质清净、透明度较大的水体环境,水草丛生,饵料丰富,河蟹生长最适宜,目前大多采用池塘、湖泊、河荡和稻田养殖。现以池塘为主作简单介绍:
1、池塘条件
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水质良好污染,选择粘土、沙土或亚沙土,通气性好,有利于水草和底栖昆虫、螺蚌、水蚯蚓等生长繁殖,老池塘要彻底清淤,淤泥不超过 20cm为好,池塘面积不宜太小。池塘水深常年保持在0.6—1.5米左右,各处水深不一,最浅处10cm,池中可造数个略高出水面的土墩,即蟹岛,岛上可移植水生植物,池塘不要太陡,坡比一般在1:1.5以下,否则,河蟹易掘穴,且不利于晚间爬出水面活动。也可建造人工洞穴。
2、移植水草
河蟹天然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水域内水草和底栖生物(饵料生物)的多少。在养殖过程中种好水草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措施。种水草除供蟹摄食补充维生素旬,还可以养活相互格斗、隐蔽的作用,是提高各期间河蟹成活率的一项有力措施,另外还能吸收池中有害氨态氮、二氧化碳、有机物质、释放氧气、稳定水质的作用。群众也常说“蟹大小、看水草”。因此,对于池塘养殖河蟹来说必须下大力气种好水草,水草的咱类主要有浮萍、满江红、水葫芦、水浮莲、轮叶黑藻、金鱼藻、苦草、水花生等,移植时注意消毒防害。
3、防逃设施
防逃设施多采用塑料薄膜,也有用水泥板,视各自的情况而定。
4、清塘消毒
一般在放苗前半月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用量每亩75公斤。一方面可杀灭敌害生物,另一方面可改良池底,增加水体中钙离子的含量,促进河蟹蜕壳生长。纳水后要及时施肥,培育藻类和基础饵料,透明度一般保持在40—50cm为宜,如果发现有蝌蚪或蛙卵要及时清除,以免争食,为害幼蟹。
5、放苗
苗种选购,以长江水系生产的蟹苗为佳,要求规格整齐,步足齐全,体质健壮,爬行活跃,无伤无病。
放苗及密度,放苗时要注意温差。从外地购回的苗种不能直接放入池中,应先在水中浸泡2—3分钟,取出入置10分钟,如此重复2—3次,待幼蟹逐步吸足水分和适应水温后,放入池中,可以提高成活率。
密度:目前大多以混养为主,特别是鱼虾蟹混养,经济效益会更高。密度可控制在1500只/亩以内,规格120—150只/kg的扣蟹。如果条件较差或以养虾为主可适当减少放苗量。
6、日常管理
(1)投饵:池塘精养的整个过程,主要靠人工投喂饲料,因此饲料的种类、优劣和多少对河蟹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投饵时应坚持精、青、粗合理搭配的原则,动物性精料占40%,水草占35%,其他植物饲料占25%,饲料的种类主要有三大类(一)全价性河蟹专用配合饲料;(二)动物性:海、淡水小杂鱼,各动物尸体、螺类、蚌类、畜禽血、鱼粉、蚕蛹等;(三)植物性:水草类、浮萍、水花生、苦草、轮叶黑藻等,商品饲料类:山芋、马玲薯、谷类、麸皮、料糠等。
河蟹的投喂方法象池塘养鱼那样,做到“四看四定”,即盾季节、看天气、看水质、看蟹的活动情况,定时、定点、定质、定量。
看季节:春季幼蟹要投喂一些活口的动物饲料,河蟹生长中期特别是5—8月份,要适当加大动物性饲料投喂量,但以植物性饲料为主,后期河蟹需要大量营养,以满足性腺发育,应多投喂动物性饲料,这样河蟹体重加大,肉味鲜美,饲料的投喂按季节分配一般为3—6月40%,7—10月份60%,水温10摄氏度以下,蟹的活动量少,摄食量不大,可少喂,隔日投喂一次,当水温3—5摄氏度,可以不投喂。
看天气:天气晴朗时要多投喂,阴雨天要少喂,闷热天气,无风下阵雨前,可以停止投喂,雾天,等雾收后再投喂。
看水质:水质清,可正常投饵,水质浓,适当减少投喂,及时换水。
看蟹的活动情况:一般投喂后的第二天早晨吃光,投饵量适当,吃不光,说明河蟹食欲不旺或数量过多,应及时分析原因,减少投喂量,蟹在蜕壳期间要适当增加投喂量。
定时:河蟹有昼伏夜出的习惯,夜晚外出觅食,投喂分上午8、9点钟和下午傍晚两次进行,傍晚的投喂量整天喂量的60—70%。
定点:投喂的饲料要有固定的食物,饲料撒在饲料台或选择在接近水位线浅水处的斜坡上,以便观察河蟹吃食,活动情况,随时增减饲料。河蟹有较强的争食性,因此要多设点,使河蟹吃得均匀,避免一部分个全小或体质弱的争不到饲料而造成相互残杀。
定质:河蟹对香、甜、苦、咸、臭等味道敏感,所投喂的饲料必须具备新鲜适口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定量:“鱼一天不吃,三天不长”,河蟹也同样,这就要求根据河蟹大小、密度、不同季节、天气、活动情况来确定投喂量,一般日投喂量为存塘蟹体重的8—10%,投喂量少只能维持生命,超过适时范围也影响生长,还增加饵料系数。
投饵时应做到动物性、植物性饲料相搭配,如上午喂草料、谷类,下午投喂蚌肉、螺类、蚕蛹等。避免长时间喂单一饲料,否则造成厌食,饲料利用率低,影响生长,出塘规格小。
(2)水质管理:河蟹对水体水质条件的要求比鱼类高,尤其对污染的水体具有更大的敏感性,池水水质好,利于河蟹的生长发育且肉味鲜美,养蟹池水PH值应保持在7—9,最适7.5—8.5,池水溶氧保持在5mg/L以上,低于5mg/L以会影响生长,在2 mg/L以下便会出现河蟹死亡,调整池水的PH值,目前新开挖的池塘,水质大多呈酸性,要定期用生石灰浆泼洒改良水质,这样能提高河蟹对饲料的利用率,有利于河蟹顺利蜕壳,一般春季每月一次,夏秋季节每隔15 —20天一次,每亩水深1米用生石灰7—10千克。
注意勤换水,保持水位稳定,春季每星期换水一次,夏季每3天换水一次,如遇持续高温,应每天坚持换水,秋季天气炎热,且常会出现闷热天气,水质容易变坏,要特别注意换水,每2天换水一次,换水量占整个水面积的1/3。
河蟹不耐肥水,为控制水质变肥,每亩投放200—300尾斤两花鲢鱼种和在蟹池四周种植一引起水生植物。
不同季节蟹池对水位的要求不一样,春季为了提高水温,促进河蟹生长,水位可控制在0.5—0.7m,夏秋季节水温较高,池水深度要保持在1—1.5m。
(3)防逃:专人值班巡堤,特别是下雨天和换时更要注意。
(4)巡塘:观察水色,注意蟹的活动,不要弄伤河蟹,保持水环境的稳定。在性腺发育丰满价格合适时可排干池水拾
螃蟹健康养殖新技术
一、根据河蟹生物学特性,创造优良生态条件
河蟹喜在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水草茂盛、底栖生物丰富、透明度高的水域中生长生活,为此,我们紧紧围绕改善养殖水体水质、底质条件,创造一个比较适合于河蟹生物学特乡的养殖水域生态环境,采取了以下措施:
㈠ 选择良好水源
要求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水源充足,符合国家渔业用水标准。
㈡ 彻底清塘消毒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池塘清整;二是消毒杀菌。
池塘清整在冬季进行,首先抽干池水,冻晒一个月,铲除过多淤泥(留淤5-10cm ,用于种植水草和培育底栖生物),检查防逃设施,维修受损部分,维护池埂,坡比尽可能达到1:2.5-3,因河蟹夜间摄食时,大部分出现在池边浅水处。
池塘清整工作做好后,即可进行消毒杀菌,具体做法是采用生石灰加水稀释,全池泼洒,亩用生石灰350-400kg。
清塘消毒措施对于养殖河蟹的老池塘尤为重要,因老池塘一般与怒较深,滋生的病菌和隐藏敌害生物也较多,故必须彻底清塘消毒。
㈢ 重视水草种植
水草既是河蟹栖息、避敌蜕壳的场所,也能净化水质,进行光合作用增加水中的溶氧,同时,也是河蟹喜食的好饵料,夏季还可起到防暑降温,促进河蟹生长的作用。“蟹大小、看水草”、“要想养好一塘蟹,先要种好一塘草”,这是河蟹养殖户的经验之谈,也是河蟹健康养殖关键技术之一,主要做法是:
清塘药物性消失后,池水保持在20-30cm,待水温逐步回升后,即可种植水草。品种主要有轮叶黑藻、伊乐藻、苦草等沉水植物。从水草的品质看选择轮叶黑藻、伊乐藻为好,苦草次之;从生产季节方面看,以伊乐藻为佳,因伊乐藻耐寒性强,以春秋季为蕞家生长季节,长势最快,冬季也不死亡,可以早种植、早生长,从而可以早放蟹种,提早饲养管理。
种植方法:轮叶黑藻、伊乐藻以无性繁殖为主,采取切茎分段扦插的办法,没亩用草量10-15kg,行间距1-1.5m,前池栽插;苦草,又名面条草、非韭菜草,是典型的沉水植物,其种子细小,长度2-3mm,籽茎0.3mm,子粒包裹在草荚内,播种前先用水净泡10-15小时,用擦板搓出草籽,将草籽用泥土拌均,泼洒即可。既可散播,又可条播,没公斤草籽可播种5-8亩。种植时间,伊乐藻在清塘的冬季或早春,轮叶黑藻、苦草在3月份。水草种植前,每亩施用2-3公斤复合肥作为基肥,让水草快速生长。
种植轮叶黑藻、苦草等沉水植物的池塘,因其萌发较迟,而需在池塘四周离池边1米处设置水花生(喜岸莲子草)带,宽度2米、作为辅助措施,用来吸收水体肥力,调节水质,提高河蟹栖息、避敌蜕壳场所和遮阴降温。
㈣ 及时种植螺蛳
螺蛳是河蟹喜食的活性饵料,又能摄取池塘水体底泥、残渣剩饵所致的有机营养物,在满足了自己不断生长繁殖的同时,改善了池塘底质,净化了池塘水质,具有一举多得的作用,具体做法:在清明前后,每亩投放螺丝400-500kg。
二、自育蟹种,合理放养,奠定良好生产基础
首先把好蟹种自育关。大规模优质河蟹养殖必须有规格优质蟹种奠定良好种子基础,优质的蟹中必须有优质的蟹苗(大眼幼体)提高可靠保证,我们主要采取定点育苗,自育蟹种来解决种源问题。第二把好蟹种放养关。具体做到“一区”、“三改”、“三适”。
“一区”即设置蟹种暂养区,用围网一块养殖区域,占大塘面积的1/10-1/5,将挑选的优质蟹种放入其中强化培育,待大塘的水草长至占整个塘面的50%以上,螺蛳繁殖已达一定数量时,再将暂养的蟹种放入大塘饲养;“三改”,即改冬放为春放,改小规格为大规格,改外购蟹种为自育蟹种。冬季蟹种处于越冬休眠状态,活动能力差,容易受伤,冬季放养蟹种影响成活率和回捕率,放养小规格蟹种影响年终商品规格,外购蟹种与自育蟹种相比较,经几年的实践证明,自育蟹种的成活率、抗病力及成长规格,都明显优于外地购买的蟹种;“三适”,即适当的放养规格、适当的放养时间和适当的放养密度。放养规格一般掌握在每公斤80-160只,放养时间一般控制在2月底至3月份(放入暂养区时间),放养密度一般确定在450-500只/亩。蟹种放养时先用8ppm高锰酸钾浸泡10-15分钟后,再行放入暂养区。
三、科学投喂、调节水质,精心饲养管理
1、在饵料投喂上,首先注重水草、螺蛳和底栖生物等基础饵料的培养,对于水质清瘦的池塘,特别是在养殖前期和新开挖的池塘,要定期施肥,以促进水草、螺蛳和底栖生物的生长繁殖。施肥的品种主要有:经发酵和消毒杀菌过的有机肥和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钙等无机符合肥。然后加强人工投喂,按照“前后精,中间青”、“晕素搭配、青清结合”的科学投饵原则和“四定,四看”的科学投喂方法进行人工投喂管理。整个饲养过程饲料安排各有侧重:前期,为蟹种放养初期,蟹种经过漫长冬季,消耗较大,必须加强营养,才能确保第一次顺利蜕壳,有利于提高成活率,采用的饲养品种主要有小杂鱼、蚌肉、螺蛳肉和河蟹全价颗粒饲料;中期为高温季节,不投动物性饵料,以免不利于河蟹消化吸收引起疾病,采取以水草、南瓜为主,适当搭配小麦、玉米、黄豆粕等植物性精料,以维持河蟹体内正常的新陈代谢;后期为河蟹最后一次蜕壳和增重育肥阶段,此阶段饵料投喂应以动物性饵料和河蟹颗粒饲料为主,适当搭配水粗糙、南瓜、山芋等青精饲料,加强营养,确保增加最后一次蜕壳次数,以利提高河蟹个体规格和产量。
在整个饲养过程中,坚持做到不投腐烂变质的饲料,并及时捞取残剩饵,以防败坏水质,滋生病菌。
2、在水质调节上,采取“三调”措施:
一是调“新”,即注换新水,5-7天注水一次,10天半月换水一次,高温季节每天注水20-30cm,3-5天换水一次。
二是调“优”,即调节PH值,将PH值控制在7.5-8.5之间,采用生石灰,每10天一次,用量每亩每米水深10公斤,不但提高PH值,同时增加水体钙离子浓度,供给河蟹吸收。
三是调“活”即施用光合细菌调活水体,特别是高温季节,对养殖河蟹的老塘口施用光合细菌,对转化吸收池底有机物分解释放的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抑制有害细菌的滋生与繁殖,效果明显。通过这三个调,每亩用量5-6kg,每半月施用一次,拌土底施或用水稀释全池泼洒。通过这三个调节,使水质达到“清、新、嫩、爽”,具体达到溶解保持在5mg/L以上,透明度40cm,PH值7.5以上,氨氮0.1mg/L以下,改善了养殖水体的水质条件,对促进河蟹生长蜕壳,减少病害发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水质调节的同时,还须调控水位,按照“前浅、中深、后稳”的原则,分三个阶段来进行调控。3-5月份水深掌握在0.5-0.6cm,6-8月份控制在1.2-1.5m(高温季节许适当加深水位),9-11月份稳定在1m左右。河蟹适宜生长水温15-30℃,最适生长水温25-28℃,水温在33℃以上时便停止摄食,处于半昏状迷态。前期气温和水温较低,采取浅水位有利益于养殖水体水稳的迅速提高,使河蟹尽快进入正常摄食状态;中期高温季节,加深水位有利于降低水温,让河蟹正常摄食和蜕壳;后期稳定在一个适中的水为,有利于保持正常水温,让河蟹有一个稳定的增重育肥、顺利生长的水体环境。
3、在病害防治上,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坚持以生态防治为主,药物防治为辅,积极采取“清育消毒”、“种植水草”、“自育蟹种”、“科学投饵”、“调节水质”、“调控水位”等技术措施,达到不生病或少生病,不用药或少用的目的。即使用药,也根据河蟹不同症状,采用高效、低毒、无毒副作用或副作用小的药物进行预防。
微生态制剂在螃蟹 生态养殖生产中的使用(高淳河蟹养殖典型经验之2)
随着我县螃蟹苗种放养密度不断增加,养殖产量不断提高,蟹塘的生态环境与水质调节已被广大养殖户越来越重视,实践证明,在螃蟹养殖过程中,全程使用微生态制剂对改善蟹池生态环境,调节水质,提高螃蟹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促进生长等方面有明显的效果。但是,由于微生态制剂的使用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大规模养殖条件下使用的效果差异很大,为了取得微生态制剂的最佳使用效果,下面就微生态制剂的使用谈几点个人想法,供参考。
一、微生态制剂的种类
微生态制剂按菌种分大致可分为四大类,一是乳酸菌类,二是酵母菌类,三是芽孢杆菌类,四是光合细菌,这些菌类,都是已经证明对养殖动物和水体环境有益无害的细菌,故又统称为益生菌,这些益生菌各有各的特点,例如光合细菌,它能直接吸收利用水中的氨、氮、硫化氢等小分子有机体作为自身的营养,同时它自身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等营养可以被养殖动物吸收利用,但是它却不能利用动物的排泄物,残存的饵料,生物残体等大分子有机物,酵母菌则对减轻动物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症状有明显的效果。目前市场上出售的微生态制剂商品名五花八门,种类繁多,有几十种乃至上百种。养殖户在购买时,一定要仔细看清标签上注明其所含的主要菌种,投入水中或拌铒投喂后的主要作用机理,有针对性地使用。
二、微生态制剂的使用
微生态制剂在螃蟹养殖生产上可以常年使用,既可以在苗种培育阶段,也可以在成蟹养殖阶段,夏季使用效果更好。主要是因为夏季池塘中螃蟹等养殖动物的存塘量,增加动物排泄物,残存的铒料和水生植物的死亡给水体生态环境平衡带来了隐患,通过使用微生态制剂,可以有效地分解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维持水体生态环境平衡,确保我们的养殖动物少发病或不发病,螃蟹养殖过程中,从四月份到九月份使用微生态制剂,在使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投入池塘中的制剂经过一段时间会自然消亡,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定期使用,一般十天左右使用一次,使用前后最好进行活化培养;二是使用后三五天内不要大量换水,以避免这些菌种随换水而损失;三是一般在晴天中午使用效果最好;四是如果池塘中使用了消毒杀菌的药物,要等到药效消失后方可使用微生态制剂;五是微生态制剂不能替代药物治病,只能起到净化水质,改善水体生态环境、促进生长,提高机体免疫力的效果。
三、微生态制剂的缺陷
1. 在自然养殖条件下,有许多因素的会影响微生态制剂的使用效果,例如天气、水温、水质好坏、水体肥度、养殖的种类,使用效果差异很大。
2. 目前的微生态制剂产品质量不稳定检测方法混乱,无统一的国家标准,因此养殖户最好选择大厂家的品牌产品。
3. 微生态制剂的保存要在避光、低温条件下,一般在5—15℃之间,目前我县的经营户达不到这一保存条件,势必会造成产品菌种含量达不到商品标签上注明的含量,而且还会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而不断降低菌种含量,因此,养殖户最好购买出厂时间较短的产品,同时现买现用,尽量不要长时间存放在家中。
4. 有些菌种投放进水体后大量繁殖,会迅速消耗氧气,因此在使用时最好开启微孔增氧或使用增氧剂,以免造成蟹池缺氧。
喜旱莲子草,俗称水花生,是一种对环境适应力很强的水陆两生植物。
它的作用介绍如下:
第一是食物作用。河蟹摄食水花生茎叶上的周丛生物。主要是藻类中的丝状藻(水绵和胶刺藻等)、硅藻(新月藻和异极藻等),以及原生动物等。水花生还能引诱一些活饵为河蟹所摄食,如环节动物中的水丝蚓和小鱼、小虾、小螺及水生昆虫等。
第二是净化水质作用。由于河蟹贪食且食道较短,其排泄物较多。排泄物与残饵一道往往使水质容易变肥。较肥的水质不利于河蟹摄食和蜕壳生长,水花生能吸收池塘中生产的大量氨氮、二氮化碳和饲料溶失物,还能吸收水中其他无机盐类,使水质由肥变瘦,保持清爽。
第三是隐蔽蜕壳作用。河蟹蜕壳后成为“软壳蟹”,此时易被敌害或同类伤害,因而软壳蟹需要有隐蔽的场所,水花生的葡匐茎“蔓生区”正好能满足河蟹这种生理上的需要。
第四是遮荫作用。7月份~8月份高温不利于河蟹蜕壳生长,河蟹又忌强烈阳光的照射。水花生蔓生区能遮挡光的辐射,使河蟹于高温季节在水花生丛中照样摄食、蜕壳生长。
第五是防病作用。河蟹摄食水花生的须状根和部分叶片,而水花生的叶片和根有防病作用。据报道:水花生含有6-甲氧羟草素-7d-L-鼠李糖甙,有较好的抑制细菌和病毒的作用。
池塘养蟹培植水花生应注意五个问题:
一是水花生面积不能超过池水的10%,以避免发生缺氧死蟹的现象。二是必须让水花生池塘中形成“簇丛”的蔓生区,不应是少数几根水花生在一起,而是一团一簇在一起,否则起不到上述作用。
三是培植水花生应放在离岸边1m~2m处,并用木桩固定,不让其根部着泥,如果在岸边或根部着泥,它就繁殖迅速,对养殖不利。
四是应经常用鳝鱼筒或抄网捕捉水花生蔓生区中隐蔽的黄鳝等敌害。五是水花生在池塘中应分块培植,每一块不应超过2平方米~3平方米。
2014-03-03 admin
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全球十大保健食品--甲壳质排第六!
全球十大保健食品:芦荟、松花粉、沙棘、食用菌、银杏叶、甲壳质、螺旋藻、中草药、大蒜油、黄豆。
一、芦荟
1.抗细菌真菌作用
2.抗滤过性病原体
3.免疫刺激剂作用
4.消炎作用
5.伤口愈合作用
6.免疫与抗肿瘤作用
7.增强噬菌解毒及清洁功能
二、松花粉
1.降脂降糖
2.轻身养颜
3.健脑益心
4.保肝护肾
5.防癌抑癌等功效
三、沙棘
1.抗炎生肌,抑制肿瘤,增加免疫,抗衰老,抗辐射
2.对心脑之血管,肠胃之系统大有疗效,外敷增颜,内服健体,绝无一丝毒副作用反应,润肠通便,瘦养发,生津止渴,止咳祛痰,消食化滞,活血散瘀,清热止泻,入肝、胃、肺、脾、大小肠经
四、食用菌
1.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2.可防癌抗癌
3.可降低血压
4.可消除疲劳,帮助人体自身消化,提高免疫力
5.促进皮肤新陈代谢,加速血液循环,防止皱纹产生
6.对口炎病毒、脑炎病毒等都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7.促进人体对食物的消化
五、银杏叶
1.改善血流量增强脑供血
2.调节血脂改善血稠抗心血管疾病
3.抗衰老,消除人体自由基
4.改善记忆激活思考力
5.消除手脚麻木
6.调节血压
六、甲壳质
1.强化免疫功能,对癌症有抑制作用
2.降低胆固醇
3.降血压作用
4.降血糖作用
5.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
6.治疗烧伤、烫伤。加速外伤愈合
7.强化肝脏机能
七、螺旋藻
1.螺旋藻富含人体不能合成的亚麻酸,帮助脂肪代谢,防止血栓形成,有效对抗心脑血管疾病
2.螺旋藻含有增强胰岛素功能的活性物质,且降糖降脂,蛋白质含量高,是糖尿病人理想的营养恢复品
3.螺旋藻属碱性物质,可中和胃酸,保护消化道溃疡患者的肠胃
4.螺旋藻含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能消除疲劳,恢复和激活脑细胞活性,提高机体免疫力
八、中草药
中草药在我国已具有5000多年的养生文化
1.清热解毒
2.调节免疫
3.温补肾阳
4.均衡营养
5.滋阴补虚调理内分泌等功效
九、大蒜油
1.降低胆固醇及血脂,增强血管弹性及降血压,减少心脏病发作
2.具有强力杀菌作用
3.清肠祛毒
4.能调节血糖减少糖尿病发作
5.消炎抗感染
6.促进消化增进食欲
7.有效去除粉刺
十、黄豆
1.降低血脂和胆固醇
2.有抑制抗癌作用
3.可辅助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证,对更年期骨质疏松也有疗效
4.能降低脂肪吸收功能,促进脂肪代谢
2012-03-09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