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五种观点,做好鱼病防治

2014-05-04 cheng

鱼病防治的总体原则是"以防为主,防重于治",当前鱼病防治中应该倡导五种观点,做好疾病防治。
一、选用良种是鱼病防治的首要工作
良种具有极大的增产潜力,这种潜力主要体现在良种生产性能优异、抗病力强等方面。大范围大批量选用良种,提高良种率,对于减少养殖阶段鱼病发生几率具有事牛功倍的效果。
二、构建优良的养殖环境是鱼病防治贯穿始终的任务
与养殖鱼类相关的环境因素有很多,如水质、水温、水位、水流、底质等。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养殖对象始终构建不同的优良地养殖环境。
构建优良的养殖环境主要应从四个方面着手:
1.选择适宜养殖的地区并配备必需的养殖设施。
2.制定科学合理的养殖模式,实施规范化的技术操作规程。
3.严格投入品质量标准。
4.全程监控,及时调整发生变化的环境因子。
三、增强鱼体免疫力的工作不能忽略
这里主要是指增强鱼体获得性免疫力。这个免疫力增强后,养殖对象对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会相对增强,发病几率也会相对降低。在长期的生产实际中,人们摸索形成了许多增强鱼体免疫力的好方法。概括讲有两条:
1.注射(投喂或浸泡)疫苗。针对特定鱼类的某种或某类疾病,制取疫苗并通过注射、投喂或浸泡等形式,将疫苗接种到养殖对象体内,使其获得免疫力,不发(某种或某类)疾病或少发疾病。这种方法在水产上应用较早,实践证明其防病效果比较理想。
2.人工刻意改变小环境,让养殖对象产生适度的应激反应,使其在真正面对环境变化时具有较强的适应力,从而达到不发病的目的。关于这点我们有很多成功的范例。如鱼苗运输前我们要对其进行拉网与密集的锻炼,使其排泄体内废物、适应密集生活,从而提高运输成活率。另外,在斑点叉尾回网箱养殖中和商品鱼运输前,采用适度密集方法,可以增强体质降低养殖阶段的发病率,提高商品运输成活率。
四、正确认识药物的作用和地位
1.药物并不是万能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新的药品、新的工艺被广泛开发并及时运用到生产实际中,较好地控制、杀灭了一些病原体,达到了治疗鱼病的目的。但这并不是暗示我们"鱼病并不可怕,即使病了也可以治好它"。要知道我们不仅对很多鱼病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法(如病毒病、孢子虫病、小瓜虫病等),而且对一些看似已在技术上突破了的鱼病(如细菌性疾病、寄生性鱼病等)在生产中也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特别是成年累月的使用鱼药后,鱼池底质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病原体也产生了很强的耐药性,再加上水体用药基础数据缺乏等,导致鱼病的治疗难上加难,甚至毫无疗效。
2.使用鱼药是我们极为慎重且迫不得已的行为。在大量的前期预防工作中,如果因为某一环节工作失误,导致鱼病发生时,要本着极为谨慎严肃的态度,按规程使用鱼药。决不能将养殖用药随意化、无节制化。
五、倡导规范用药
规范用药是在人们对水产品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产生的。其概念就是要从药物、病原、环境、养殖动物本身和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因素考虑,有目的、有计划和有效果地使用渔药。
从政策法规层面讲,规范用药包括"二个不"
1.不使用违禁药品或化学品及其衍生物。
2.不违背休药期制度。
从技术层面讲,规范用药包括"四个正确"
1.正确诊断鱼病。要通过现场疫情调查、病原体检测等方式,准确诊断鱼病种类及危害程度。
2.正确掌握鱼病发生区域环境因子与养殖对象用药既往史的基础数据,为本次用药提供依据。
3.正确选择、使用鱼药。要从"有效、安全、经济和方便"等四方面出发,全面考量选定鱼药。
4.正确评估治疗方法(包括鱼药)的效果。

电话联系
地址导航